CTO教育思想库 | 曾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
编者按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
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的公开课核心内容。曾教授于2022年8月24日在我院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堂MEM院长公开课暨项目咨询会上,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为题授课。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首席技术学院的公开课,今天我想讲的主题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是三年前国家对外发布的一个新时期重大国家战略。今天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各位进行报告。第一个方面是新时期长三角发展战略的背景、目标是什么。第二个方面是现实的条件怎么样?第三个方面是发展的前景目标和对人才的需求。第四个方面就是具体分析一下经济发展要求下,人才需求的情况。
0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地位和发展背景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对内我们有长江经济带,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带和城市带,仅次于长江经济带的就是美国纽约的产业群。但是我国的人均GDP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这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城市群的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未来的发展前景或者成长空间比较大的特点。长三角发展是依托于庞大的长三角城市群。所以它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基础。从创新的角度看,就要提到中国创新得分前20的城市,大家可以看到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一共七个城市入围。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占了四个。说明地区创新发展的综合水平是非常不错的,发展规模比较大,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把视角转向制造业,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特别是在高端数控机床、高等装备仪器等方面,像火箭大飞机、航空发电机、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线上,有超过95%的设备是进口的。所以中国经济规模很大,对世界很重要,但是我们的一些生产线是非常脆弱的。华为的任正非在先前发表了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创新。这也反映出,中国在依赖西方技术进口的时代背景下,慢慢要走向一个较为困难的时期。早期我们不仅在芯片领域,甚至在一些其他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汽车等产业领域都受到了一些阻碍。
在后来,全球出现了一种所谓利益全球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国家和地方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组织。比如欧盟、东盟、北美都有很好的发展,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像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这样新型的空间组织形态,这成为未来国家发展当中的核心支撑,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动力。
近几年中央特别重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出台文件的核心要义和以前相比有一些不同,其中有两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合作。合作能够解决不同个体自发的问题,比如上海以前的能源紧张、原料紧张,我们通过上海经济区的建设,能够让其他城市的农产品和矿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运入上海。其他的城市也能够通过合作,让上海的技术更好地流入外地。第二个方面就是推动持续合作方式上的变化,以往主要是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来推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合作,但是现在需要我们从以前依靠行政资源转变到依靠市场资源发展,这个道路和以前相比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除此之外,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中央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然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是国内大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探索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未来的区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知识的生产、转化和应用。这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比如知识或者科技已经成为了核心的要素。
0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简单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后,我们既然要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那么就要考虑到现实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说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资源来支撑。另外还要考虑前瞻性与现状的结合,不仅要反映现状,也要考虑区域的未来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国际性与地方性的结合,要调查并反映地方的特色。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采用了加权平均标准化方法,空间分析方法等等,一共拟合产生了20个指标来对不同的城市进行评分。根据不同城市的得分情况,我们可以把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大致分为五类:龙头城市、枢纽城市、重要节点城市、节点城市和地方城市。我们来看经济领域不同城市的得分:上海得分70.68排名第一,排名前十的除上海之外,还有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南京、常州、绍兴,它们的综合得分呈现出梯型的变化。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排名在后面的十个城市就和排名靠前的城市的分数差距特别巨大。也就是说,在长三角地区,从经济发展和科创资源来讲,中心城市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外围中小城市的劣势和不足更加显著。在这样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中心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外围城市会面临更大的发展麻烦。所以只有通过一体化才可能使得外围的中小城市接受中心城市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
我想向各位报告一下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产业趋势,讲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对现代的新兴科技产业寄予厚望,我们首先看集成电路产业:长三角地区的集成金融的规模超过全国的60%,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中国现阶段集成电路产能最强,最具核心支撑能力的一个地区。
长三角不仅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也有非常好的机会。应该说前景比现状更加令人期待。华为计划在上海青浦建设华为的研发总部,核心研发团队里有两万人。除了华为,阿里巴巴计划在嘉兴投资,整体投资额将达到两百亿元人民币,在江苏苏州的吴江区,也计划引进了一个大型项目,其中的投资也要超过一百亿元。总结来说,这个地区是以头部企业为引领,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芯片,首先我们的生产或者生活都离不开数字、离不开芯片。芯片可能成为未来国家工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资源。中国芯片的进口额比石油还要多得多,2019年中国芯片的进口达到了3040亿美元,2020年达到了3800亿美元,2021年超过4000亿美元。所以中国是一个在芯片上贸易赤字特别大的国家。假如说能够在芯片的研发制造上有所突破,就会提升中国产业链的安全,同时有利于减少对外进口的赤字,因此长三角地区的芯片发展就尤为重要。
03
长三角区域产业基金建设与人才需求的讨论
在我看来,除了芯片的研究制造,长三角区域化的国际战略中也非常重视产业基金的建设。产业基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的融合。使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进行合作,来实现价值融合。实际上政府能够推动企业的合作,在政府的推动下能够有效提高合作效率,这也成为我们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面,比如说能不能设立总额达到5000亿元的长三角产业商业基金,实现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地方的资源综合运用在产业一体化上有很好的作用,以上海虹桥这个枢纽为核心,延伸到比如苏州的数字公园区。我个人认为要运用市场力量,用政府、社会的力量通过发展基金的方式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经济要素在不同行政地域空间中更加便捷地流动。最后一个方面是我们认为要推动新兴产业体系上的融合,有助于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
那么考虑到现实的研究环境、工作环境甚至包括生活环境,更好的环境有助于养成更高水平的创新意识。所以怎么改造我们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这个地区能够成为人才的汇集地呢?首先是城市的绿化建设,绿化改造。比如上海的一江一河,沿着黄浦江、苏州河形成了绿色长廊,这就体现了生态建设的思想。
接下来向各位介绍一下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该地区的人口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尽管国家现在也出台了一些关于鼓励生育的政策规章,包括一些优惠措施,但长三角地区还是呈现出比较消极的局面。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负数,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
长三角很多城市多次出台了人才政策,一个方面就是大家在持续降低人才落户的门槛,比如以前要求要有博士学历,现在有的城市就只要硕士、本科生、大专生的学历,这就是降低门槛。第二方面就是提供一些政策补贴,安家费和住房补贴之类的。我们的研究认为,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驱动,为了让科技成果能更好地转化为财富和生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组建国有非盈利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中心,实现人才的充分流动。只有当人才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让人才能够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所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的建设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正对应了长三角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让一些人能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能够在长三角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实现人才的价值转化对整个经济的高层次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地区的发展必须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应包括人才的流动,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人才的增长就没有活力,从而变成一个衰败城市。所以我们说,人才是未来长三角地区发展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核心。
嘉宾简介
曾刚
德国Justus Liebig-University of Giessen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社科重点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研究》主编、多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咨询专家等职务。长期从事城市治理、区域发展、创新网络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在国外出版著作6部、国内出版著作15部,在中外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荣获科研、教学、咨询等各类奖项30余次。
相关文章阅读
(上下滑动浏览)
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于2021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华东师范大学实体教学科研机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负责招生和培养,为科创产业和企业、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技术+管理”交叉的中高级管理领军人才。
向上滑动
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
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资讯